危化厂区办公楼属于易燃易爆场所吗?

 安防知识    |      2025-03-31 09:02:42

《国务院关于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的决定》(国发〔2016〕39号)文件关于整合部分建设工程防雷许可中第二条要求油库、气库、弹药库、化学品仓库、烟花爆竹、石化等易燃易爆建设工程和场所,雷电易发区内的矿区、旅游景点或者投入使用的建(构)筑物、设施等需要单独安装雷电防护装置的场所,以及雷电风险高且没有防雷标准规范、需要进行特殊论证的大型项目,仍由气象部门负责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许可。最近在工作中遇到一个具体问题,涉及易燃易爆的危化场所中的办公楼、试验楼、宿舍楼属不属于这个易燃易爆场所范围内。可能总结的不对,请大家批评指正。1.场所是什么?场所指特定的人或事物所占有的环境中的特定部分,是具备特定功能的建筑物或公共空间活动处所。其核心特征包括:

1.空间性:具有物理边界(如建筑物、广场等)或功能边界(如医院、学校等)

行为关联性:脱离人的活动则不能称为场所,例如空置的房屋仅是“场地”,有人使用时才成为“场所”

社会属性:当空间被赋予社会、历史、文化等意义后,才形成场所。

2.法律与规范中场所的界定

公共场所:指人群聚集、服务于公众的场所,如商场、车站、娱乐场所等;

人员密集场所:涵盖医院、学校、养老院等对安全疏散有特殊要求的室内场所;

九小场所:特指小型商场、学校、医院等9类具有火灾隐患的小规模场所。

3.易燃易爆场所是什么?根据相关消防规范及法律文件,易燃易爆场所是指进行生产、使用、储存、保管等活动的场所,其内存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引发燃烧、爆炸,导致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物资或环境条件。这类场所通常具有以下特征:存放或处理易燃易爆危险品(如烃类物质、化学品、可燃粉尘等);环境条件(如高温、低湿度)可能加剧危险物质的燃烧或爆炸风险。常见的易燃易爆场所(按   建筑物名称分类) 主要包含以下类型: 

能源储存与供应设施:加油站、油库、煤气站、燃气供气场站、燃料仓库  

化工相关场所:化学品仓库、油漆库房、易燃气体/液体充装站 。

爆炸物专用场所:炸药仓库、烟花爆竹车间及库房、民用爆炸物品储存仓库  。 

工业与生产区域:煤矿坑道、煤炭堆放区域、易燃粉尘作业区(如面粉厂、金属加工车间)  。

其他特殊设施:城市燃气设施(如调压站)、专用危险品运输车站/码头。

4.需要讨论的问题在防雷减灾管理中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易燃易爆场所的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许可,以及后续的监管等。那么一般是某防雷安全重点单位中部分区域涉及易燃易爆,但不涉及易燃易爆的如办公楼、住宿楼、试验楼等建筑物是否纳入气象局的防雷安全管理?也就是危化场所 "非爆建筑" 监管边界。大家的理解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

1)试验楼个人理解当化工厂中的试验楼在使用过程中涉及存储、使用、排放易燃易爆物质,那么该试验楼应划分为易燃易爆场所,当然划分为气象主管机构监管范围。但如果试验楼完全不涉及易燃易爆物质,那么我们就把该建筑物等同于办公楼、住宿楼来讨论。

2)办公楼和住宿楼在讨论办公和住宿楼前,先明确界定该办公楼和住宿楼内部没有存放、使用等易燃易爆物品,是建筑物使用性质也没有变更,相当于就是纯粹的办公楼和住宿楼。若办公楼和住宿楼位于或邻近爆炸危险环境分区(如1区、21区、2区、22区),即使未被明确列为危化场所,仍需按以下规则划分:

爆炸危险环境连带:若办公楼和住宿楼周边存在爆炸性气体或粉尘环境(如化工厂、储罐区),且防火间距不足时,依据《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爆炸危险场所与非危险场所的防火间距需满足以下要求:爆炸性气体环境(1区、2区)与普通建筑的最小间距为30米;可燃性粉尘环境(21区、22区)与普通建筑的最小间距为15米;例如:办公楼与油漆车间仅隔20米(低于规范要求的30米间距),需按关联风险划分为易燃易爆场所。

混合功能区的特殊处理:化工厂区内未存放易燃易爆危化品的办公楼,若与危化场所共用防雷系统或电力网络,也需根据关联风险划分为易燃易爆场所。

当隔离距离符合防火间距要规定要求,且未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办公楼、住宿楼、试验楼,没有共用防雷装置或电力网络,那么该建筑物可能不属于气象主管机构监管(防雷装置有可能没有共用,如独立的接地装置。但电力网络可能一般情况是共用,需要调研学习一下)。其他类似的加油加气站、油储基地等也做类似推理。另外一种情况也需要考虑,为了便于管理是否存在规定将某涉及易燃易爆场所的化工厂,包含办公楼、住宿楼、试验楼等建筑物整体,也是整个厂区包含所有建筑物经过商议划分为气象主管机构管理的可能。

防雷监管逻辑的核心共识主要考虑一是风险优先于功能:非爆建筑的防雷属性,取决于其所处的风险场域而非使用性质。二是规范高于经验:防火间距、系统耦合等量化指标,是判定的刚性依据。三是动态优于静态:试验楼等存在功能变更可能的建筑,按更高风险状态实施监管。当防雷平面图上的建筑符号跨越 "监管边界",本质是安全理念的具象化, 在规范的数字红线与生命的安全防线之间,还是需要深入讨论。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目前我只想这些,仅做讨论,不对的地方请指正。